西游文化论坛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西游文化 > 西游文化论坛

西游故事脉络浅论

更新时间:2021-12-10 13:06:54点击次数:855次
《西游记》作为一部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影响深远。从唐代 玄奘西天取经开始,历经文人附会增华,民间口耳相传,到明代世德堂本《西游 记》(以下简称世本《西游记》),整个故事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中国古 典小说中不朽的巨作。

西游故事脉络浅论

乔新贤

 

《西游记》作为一部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影响深远。从唐代 玄奘西天取经开始,历经文人附会增华,民间口耳相传,到明代世德堂本《西游 记》(以下简称世本《西游记》),整个故事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中国古 典小说中不朽的巨作。

要研究世本《西游记》,了解其背后的时间和历史,需要先对不同时代的西游记故事进行一番梳理。在世本《西游记》成书之前,西游记故事经历了复杂的传播和演化过程——

唐代有:《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还至于阗国进表》、《答玄 奘还至于阗国进表》、《进西域记表》、《请御制三藏圣教序表》、《大唐三藏圣教序》 等;

宋代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 《佛祖统纪》、《王母蟠桃会》、《陈光蕊江流和尚》、《玄奘取经图》、《鬼子母揭钵 记》、《礼节传薄》等;

元明时期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永乐大典》中的《梦斩泾河龙》、《朴 通事谚解》中的《西游记平话》、《销释真空宝卷》、《西游记杂剧》、《唐僧取经图 册》、《二郎神射锁魔镜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观音菩萨鱼篮记杂剧》、 《王母蟠桃会》等。

下面就其中体例完整、内容丰富的几种文本进行分析,以廓清和理顺明代以前西游记故事演变的时间线索。

《大唐西域记》:为唐代高僧唐玄奘奉唐太宗之敕令口述,门徒辩机记录整理而成,全书共十二卷,十余万字。记载了玄奘在西行途中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从传闻中得知的28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地理、 物产气候、风土人情、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内容。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采取类似于国别史的叙事结构,以国家为基本单位,分别叙述玄奘在各国的见闻,再以西行取经的先后顺序将138 个国家串联起来,最终形成完整的故事。是专家们公认的西游故事的源头。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由门徒慧立、彦惊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编撰而成。全书分为十卷,前五卷同《大唐西域记》类似,以玄奘西行所到诸国为序,叙述玄奘西行求法的经过;后五卷叙述玄奘回国之后所受到的尊崇礼遇和翻译佛经等情况。从书中可以看到:玄奘八岁读《孝经》,十岁随兄诣寺,十三岁剃度出家,十七岁游蜀受业,二十岁受具足戒、 结夏学律,此后云游各地,参学讲经;贞观三年(629年)由长安出发西行取经;于贞观十九年(645年) 正月回到长安,至麟德元年(664年)二月五日圆寂于玉华宫的情形。

宋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国内的版本已经亡佚,最早由王国维、罗振玉在日本三浦将军处和日本人德富苏峰处分别发现,罗振玉认为《取经诗话》和《取经记》“称名虽异,而实是一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现存约一万五千字,共十七节。在第二节开篇,便 出现了化身为“白衣秀才”,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的 “猴行者”。在此后的十五节中,猴行者一路降妖除魔,协助三藏完成取经任务, 最终被封为“铜筋铁骨大圣”。猴行者神通广大,“曾九度见黄河清,知晓天上、 地府事”,每节都会事先提醒唐僧所到之处,如第四节猴行者日:“我师明日又过 狮子林及树人国”㈤,第十一节猴行者日:“我师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 母池”鼬。还有猴行者引三藏入大梵天王宫,在火类坳杀死白虎精,入九龙池降 服九馗龙等故事都充满了神话色彩。唐代取经故事中自然力量造成的阻碍基本上 被妖魔鬼怪所造成的阻碍所替代,但其基本的章节设置和情节内容依然是围绕着 三藏西行取经的种种经历展开的,遵循“西行取经”这个单一的时间线索。

 宋《礼节传簿》第四部分“哑队戏”的条目下,记录了《唐僧西天取经》剧目:故事先点明取经人为“唐僧领孙悟恐、朱悟能、沙悟净、白马”,其后按照遭遇魔难的顺序排列:“师陀国——黑熊精——黄蜂大仙——宝象国——黄袍郎君——绣花宫主——蜘蛛精——地涌夫人——孩儿妖精——车罕国——地勇——乌鸡国——狮子精——小罗女——牛魔王——万岁宫主——胡王宫主——九头驸马——夜叉——女儿国——蝎子精——昂日兔”。期间也穿插遇难的地点和国家,以及各种提供帮助和保护的角色,如灵吉菩萨、观音菩萨、木叉行者、李天王、哪咤太子、六丁六甲将军、文殊菩萨等等。说明西游故事经由各种途径已在民间广为传播。

元代平话本《西游记》:是元代艺人讲唱西游记故事时所用的底本。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相比,人物增多,情节扩展,细节描写加强。故事的情节线索按法师往西天、初到狮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 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又过棘钩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险山恶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

元《销释真空宝卷》是一种曲艺形式,以韵文为主,以散文为辅叙述宗教故事,更能代表元代西游故事的风貌。“唐僧西天去取经,一去十万八千程。昔日如来真口服,致今拈起又重新。正观殿上说唐僧,发愿西天去 取经。唐圣主,烧宝香,三参九转。祝香停,排鸾驾,送离金门。将领定,孙行者,齐天大圣,猪八界,沙和尚,四圣跟随。正遇着,火焰山,黑松林过。见妖精,和鬼怪,魍魉成群。罗刹女,铁扇子,降下甘露。流沙河,红孩儿,地涌夫人。牛魔王,蜘蛛精,设入洞去。南海里,观世音,救出唐僧。说师父,好佛法, 神通广大,谁敢去,佛国里,去取真经?灭法国,显神通,僧道斗圣。勇师力, 降邪魔,披剃为僧。兜率天,弥勒佛,愿听法旨。极乐国,火龙驹,白马驼经。 从东土,到西天,十万余里。戏世洞,女儿国,匿了唐僧。到西天,望圣人,殷勤礼拜。告我佛,发慈悲,开大沙门。开宝藏,取真经,三乘教典。暂时间,一 刹那,离了雷音。取真经,回东土,得见帝王。告我佛,求忏悔,放大光明。到东土,献真经,唐王大喜。金神会,开宝藏,字字分明。”从叙事中已经基本看到了世本《西游记》之完整故事情节。

元末明初《朴通事谚解》系朝鲜国流传下来的记录中国元末明初服饰、文化、佛教、建筑的古典籍,书中对西游记故事也一一进行了注解,如:(注五)“西游记云,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多猴,有老猴精,号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入天宫仙桃园偷蟠桃,又偷老君灵丹药,又去王母宫偷王母绣仙衣一套来,设庆仙衣会,老君王母具奏于玉帝,传宣李天王引领天兵十万及诸神将,至花果山与大圣相战,失利,巡山大力鬼上告天王,举灌州灌江口神曰小圣二郎,可使拿获,天王遣太子木义与大力鬼,往请二郎神领神兵围花果山,众猴出战皆败,大圣被执,当死,观音上请于玉帝,免死,令巨灵神押大圣,前往下方去,乃于花果山石缝内纳身下截,画如来押字封着。使山神土地神镇守,饥食铁丸,渴饮铜汁,待我往东土于取经之人,经过此山,观大圣肯随往西天,则此时可放,其后唐太宗敉玄奘法师往西天取经,路经此山,见此猴精压在石缝,去其佛押出之,以为徒弟,赐法名吾空,改号为孙行 者,与沙和尚及黑猪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师脱难,皆是孙行者神通之力也,法师到西天,受经三藏东还,法师证果梅檀佛如来,孙行者证果大力王菩萨,朱八戒证果香华会上净坛使者”

《西游记杂剧》 共六本,每本四出,共二十四出,为元末明初杂剧本。其章节设置如下:第一本:之官逢盗,逼母放儿,江流认亲,擒贼雪仇;第二本:诏饯西行,村姑演说,木叉售马,华光署保;第三本:神佛降孙,收孙演咒,行者除妖,鬼母皈依;第四本:妖猪幻惑,海棠传耗,导女还裴,细犬擒猪;第五本:女王逼亲,迷路问仙,铁扇凶威,水部灭火;第六本:贫婆心印,参佛取经,送归东土,三藏朝元。其中第一本四出主要讲述唐僧身世,擒贼报仇的故事。第三本第一出为孙行者偷王母仙桃、仙衣,玉帝派李天王讨伐,观音助阵将其压在花果山下。第二折为唐僧在观音的配合下收孙悟空为徒的故事。第四本四出全为猪八戒骗娶裴海棠,孙悟空请二郎神收服猪八戒的故事。收伏沙和尚则出现在“行者除妖”这一出中。 在《西游记杂剧》的二十四出中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讲述师徒四人各自的身世经历的,并且每个角色的都占据了独立的章节。与前代“西游记”故事相比,师徒四人的形象塑造愈加丰满,身世经历更富神话传说色彩。

从以上列举的历代西游记故事版本来看:唐代《大唐西域记》遵循的叙事线索是空间变换来暗示时间流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是以生命历程为时间线索,故事基本依照玄奘西行取经的史实,遵循的是客观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时间观。到了宋、元时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虽然仍以西行取经为基本线索,但妖魔鬼怪所造成的阻碍代替了自然力量所造成的阻碍,以及神通广大的猴行者的出现,都为西游记故事平添了许多神话色彩。此后平话本《西游记》故事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以唐僧为主体,孙悟空、 猪八戒、沙和尚从旁协助的取经队伍已经出现。按照遭遇魔难的顺序叙述故事,初步具备了一难一难循环的模型,而每一难也初步形成了“遭难——帮助——释难”的叙述模式。元末明初的《西游记杂剧》运用独立的片段或章节来叙述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的身世经历,取经队伍的角色形象更加丰富,体例和情节上更加丰富和完整,同我们今天看到的世本《西游记》叙事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围绕西天取经的“缘起——经过——结果”的主题和时间线索展开论述。不同朝代的西游记故事随时间流逝而不断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群对同一故事的不同想象和建构。

总之,从唐代的《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再到元代的《西游记》平话本、明初的 《西游记》杂剧,西游记故事经历了九百余年的流传变迁,故事情节日趋完善,角色形象愈加饱满,艺术形式逐渐丰富,这才最终形成了人们所熟知并公认的西游记故事——世德堂本《西游记》。

 

                            乔新贤  整理

                              201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