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文化论坛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西游文化 > 西游文化论坛

浅谈花果山与西游文化

更新时间:2021-12-10 13:07:12点击次数:1106次
花果山,位于洛阳市宜阳县西南50公里的花果山乡境内,素有“雄峻赛五岳,奇秀冠中原”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西游故事、西游文化的早期滋生地和重要传播地。

浅谈花果山与西游文化

 

  王亮整理

 

花果山,位于洛阳市宜阳县西南50公里的花果山乡境内,素有“雄峻赛五岳,奇秀冠中原”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西游故事、西游文化的早期滋生地和重要传播地。

 什么是西游文化呢?  

 西游文化是在中国历史上西天(天竺)取经故事特别是唐玄奘西天取经故事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和民俗文化。民间文化,主要指民间文艺,包括民间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歌谣、传说、故事、平话、说唱、戏曲等;民俗文化,主要是指民间通过行为习惯表现出来的一些民俗现象,包括宗教信仰、神祇崇拜、人生礼仪、集会赛会、年节风俗等。(乔文博《西游文化三题》)

西游文化不等于《西游记》文化,对此,国内一些西游文化研究专家说,宜阳的西游文化是前、后西游文化并行不悖的一种综合性文化。2011年,中国民协命名宜阳为“中国西游文化之乡”的决定中特别强调了宜阳前西游文化的贡献,决定说:“东汉和唐代发生在洛阳的两次赴西天取经故事及宜阳的方言、村名、地名,大量关于西游文化的传说及齐天孙佛崇拜为国内所罕见,是中国西游故事的早期滋生地和重要传播地,对一系列西游文艺作品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从几方面谈谈宜阳花果山和西游文化:

一、玄奘西天取经故事

玄奘(602~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阳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玄奘家学渊源,自幼聪颖好学,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潜心佛学,后为了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克服重重阻碍,“冒越宪章,”只身到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历经种种磨难,行程数万里,耗时17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于贞观17年(643年),用24匹马驮回佛经657部。回国后,唐太宗在洛阳仪鸾殿召见了玄奘,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玄奘一生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佛经翻译家,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也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显庆二年(657年)春二月至显庆三年正月,玄奘陪驾高宗皇帝再次回到故乡洛阳,曾先后被安置在洛阳积翠宫、明德宫、飞花殿以及宜阳锦屏山下的显仁宫译经讲经。玄奘在出国前已经是得道高僧,如今更是誉满海内外,俗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宜阳地处汉唐两大古都交通要道,紧邻中华文化原点城市洛阳,玄奘西游的故事最早在花果山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也不足为奇。

二、花山庙的由来

花果山南天门北面的十八罗汉峰下,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庙~花山庙。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8月,名相裴度(765~839)统帅大军东征平淮西吴元济叛乱,途经花果山(时称女几山),曾在此刻石铭志,其中两句写道:“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当时大文豪韩愈(768824年)为行军司马,有感裴将军的气度,随即和诗一首:《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

旗穿晓日云霞杂,山倚空秋剑戟明。

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

淮西平叛二十年后,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年)游临花果山,看到裴晋公的刻石,感慨万千,写下长诗歌此功德:

何处画功业,何处题诗篇。

麒麟高阁上,女几小山前。

尔后多少时,四朝二十年。

贼骨化为土,贼垒犁为田

一从贼垒平,除蔡民晏然。

骡军成牛户,鬼火变人烟。

生子已嫁娶,种桑已丝绵。

皆云公之德,欲报无由缘。

公今在何处,守都镇三川。

旧宅留永乐,新居开集贤。

公今在何官,被裘珥貂蝉。

战袍破犹在,髀肉生欲圆。

襟怀转潇洒,气力弥精坚。

登山不拄杖,上马能掉鞭。

利泽侵入地,福降自升天。

昔号天下将,今称地上仙。

勿追赤松游,勿拍洪崖肩。

商山有遗老,可以奉周旋。

 

 

70余年后,晚唐诗人、诗歌评论家司空图(837~908)游览花果山,在花山庙前发现了前辈的题诗,写下一首七绝:

题裴晋公华岳庙题名

岳前大队赴淮西,从此中原息鼓鼙。

石阙莫教青苔上,分明认取晋公题。

从裴度题诗、韩愈和诗到白居易长诗歌颂功德,再到司空图花山庙前凭吊古迹、缅怀先贤,前后几近百年,花山庙见证了这一切。花山庙(古称华岳庙)建于中唐或者稍早一点是完全可能的,起码唐宪宗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就已存在了,距今已一千二百余年。”(节选自乔文博《花山庙建于何时》一文)。

 花山庙,原有庙宇一百多间,有玉皇殿、西佛殿、老母殿、五祖殿等,敬奉有唐僧师徒及白龙马,庙内墙壁上有彩绘《大唐圣僧西域取经记》壁画,可惜解放前尽焚于战火,所幸的是,庙宇遗址上尚保存有许多历史遗留的碑刻,如: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花果山三祖殿碑记记载:“登斯山则有心旷神怡,名利两忘…真所谓齐天圣人托际处也”。吴版《西游记》的成书时间在1550年以后,较花山庙三祖殿的重修早了一百多年,而三祖殿碑刻中记载了重修时原庙宇早已颓败不堪:“未稽始自何年,年远世深,已成圮宇”。由此可见原庙宇建庙时间距《西游记》的成书时间更近或者更早,继而充分证明了花果山西游文化传播历史之久远。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花果山西佛殿碑记记载:“宜邑西南百里许有花果山,即女几山也,昔有神女遗几,故名之…且晋时玄晏先生与张轨隐此见其群峰拱绕,中有灵祠,人咸为孙大圣之祠也;同年碑刻还记载:斯山也,《西游记》所称齐天孙佛成圣处也”;道光八年重修齐天大圣木暖阁序碑记记载:“盖中州福地,实齐天大圣之所从出也”;嵩县桃园村有座头宫庙,庙内供奉有西佛孙大圣,据附近的老人讲,该庙从古到今就是人们到花果山朝拜西佛孙悟空的第一站,庙门口立着一块唐代残碑,因年代久远,碑文字迹已剥落不清了。上述这些碑刻,是对花果山由来的有力见证。

三、花果山孙大圣故事传说

1、南天门的故事

据说远在唐代时候,花果山花山庙的原址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选在十几公里外的南山岭坡上,四方香客善士捐资效力,木料砖石已齐备,择日就要破土动工,谁料一夜间所有的建筑材料不翼而飞,大家正不知所措的时候,有人传报说南天门北面的十八罗汉峰下堆满了木料石材,大伙儿又惊又喜,似乎悟到了什么,于是一起涌到十八罗汉峰下。人齐,泰山移,不出百天,花山庙便大功告竣。过后人们传闻:那天夜里,凡是有车有马牛的人家,天明后发现牲口困乏,浑身是水,还大口喘着粗气,说是孙大圣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又不愿惊扰百姓,才使出法术转移了那些材料。

2、悟空寻根拜母的故事

花山庙西佛殿后面,有座保存完好的十二老母殿。当地百姓中流传着“悟空寻根拜母”的故事:说是孙悟空保唐僧取经,功德圆满,修成正果后回到花果山,终日闷闷不乐,对自己无父无母的石猴出身很是困惑,便去向师傅求教,唐僧说:“你不是说当年被困五行山下,有一群老妇常去看你,还摘野果给你充饥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悟空顿时醒悟,便认花果山一群老太太作了娘亲,朝夕供养。后人便据此传说在西佛殿后建了老母殿,提醒世人及时行孝。该殿还存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所立的《重修十二老母殿并金粧神像碑记》,撰文者说,正因无由下笔“隐几而卧”时,“忽梦白发之妇十数人”对自己说,“吾辈居花果山,几历年所,其敬吾者伙矣”,并告诫说:“有能孝于亲者,即不敬吾而吾喜;有能慈于幼者,即不敬吾而吾悦。若夫孝慈两无而徒恃虔恪,亦何益哉?”撰文者深感梦中老妇的话“至言哉”,起而为文,碑文虽短,却发人深省。那些不孝于亲、不慈于幼的人,仅凭到庙里磕头烧香又有什么用呢。

3、龟石的传说

在花果山岳顶风光区祖师坪东侧山头上,兀立着一堆巨石,乍看上去,酷似一群神态各异、形象逼真的乌龟。传说岳顶山是舜的女儿虞美人为救百姓于洪水而化作山梁,隔开了伊、洛两河,为造福一方,她浑身生满名草珍药,尤以灵芝、人参、三七为贵,所以又叫“药山”、“虞山”、“岳顶山”。东海一只乌龟为求长生不老,爬行天下,结果在岳顶山上,找到仙草,食而长生,这也是乌龟长寿的原因。消息不胫而走,引得四海之龟蜂拥而至,山上的仙草珍药几乎被抢食殆尽,此方土地神向玉皇大帝告状,玉帝说:“不必派兵,你有一石猴修业已成,出世后龟灾自灭。”果然不久,花果山上一块巨石轰然炸裂,金光四射,一只猴,腾然而出,一个筋斗便落到岳顶山上。这便是后来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的孙悟空。只见孙悟空两只火眼金睛扫视四周,发现群龟正抢食仙草,便大喝一声,使出定身法将众龟定住,被定的乌龟各具丑态。然后石猴飞到了花果山水帘洞,便在那里拔毛造猴称王了如今这些龟却成了花果山风景区的美妙景观。

四、花果山的大圣信仰

唐末宋初,“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白衣秀才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已开始在花果山地区广为流传,之后,随着《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传》、《西游记平话》等民间文艺作品特别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出现,以花果山为中心的伊、洛、汝、颖等中原地区产生了广泛的齐天大圣信仰,花山庙被四方信众奉为“大圣道场”,一年一度的花山庙会,更是香客云集,游人如织。据老百姓说,花山村的王米知是大圣经的传人,她不识字,但唱起大圣经来三天三夜也唱不完;百姓还说花山村的村民王朝章没上过学,更没有学过绘画,但他却能依照梦境画出许多精美的西天取经壁画,犹如神助。花果山及周边地区许多百姓家都供奉西佛孙大圣,这种现象在国内十分罕见。作为《西游记》成书之前最早见之于古代典籍的花果山,其特殊的民俗信仰和传奇的西游故事,为一系列西游文艺作品的产生积累了丰富的原始素材,不仅反映了人民群众渴求除暴安良、追求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也与福建、台湾等地的大圣崇拜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著名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夏挽群中肯地评述了宜阳花果山西游文化的独特品性,他说:“它是藏在大山深处的农耕时期的文化遗产。它是一项具有独特品性、禀赋和意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佛教传入中国的一段重要史实有关;它与一部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文学名著的酝酿和成书有关,它与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影响有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家专家组通过对花果山及其周边地区历史遗迹和西游文化的多方考证,2011年3月,授予宜阳县为“中国西游文化之乡”,同时,批准成立“中国西游文化研究中心”。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章金莱先生来到我们花果山“寻亲问祖”时感慨地说:“若早把《西游记》搬到洛阳花果山来拍,就不用全国各地奔波了,一个花果山涵盖了西游记的全部内容。”六小龄童还在花山村亲笔题写了“斗战胜佛”四个大字,现矗立在花山村村口。马德华先生来到花果山,大加赞叹说:“这才是真正的花果山,这里才是猴哥的故乡啊!”六小龄童和马德华先生还分别被聘为花果山村和高老庄村荣誉村民。

五、花果山名字的由来

“花果山”之名最早见之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的国家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寿安县岳顶山在县西南,又西为花果山”(原书缺河南道四,后由清光绪宜阳县志补阙)。这比吴承恩《西游记》的成书(约公元1550~1570年)早了500多年。另外,《西游记》中“花果山”与宜阳境内的花果山名字相吻合;孙悟空与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斗法的“平顶山”,在距离宜阳东南一百多公里处,银角大王施法移来压孙悟空的“太行山”,在宜阳东北一百多公里处;花果山地区的许多村名、山名,甚至石名都和西游故事结缘,如:铁板桥、南天门、玉皇庙、高老庄、水帘洞、五行峰、师徒峰、悟空峰、十八罗汉峰、面壁崖、晒经石等等,在《西游记》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这些名字绝非偶然的巧合。

六、《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1、《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由玄奘叙述、他的弟子辩机撰文。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和传闻得知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

2、《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亦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藏法师传》、《慈恩传》等。慧立原本,彦悰撰定,记述玄奘生平事迹。前5卷记玄奘出家及到印度求法经过,大致依据《大唐西域记 ;后5卷记回国后译经情况,叙述受到太宗、高宗的礼遇和社会的尊崇等,尤以所上表启为最多。其所记古代西域、印度及唐初以长安为中心的文化宗教情况,是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料。

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说经话本。作者不详。世多以为宋人所著,鲁迅先生认为作者或为元人。全书三卷,17段。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其中猴行者为主要人物(原本描写唐僧取经故事中都是以唐僧为主人公,而在这本话本中则改为猴行者--孙悟空的原型)他为扶助三藏法师大显神通。但情节比较简单,无猪八戒形象,有降伏深沙神的描写(可能为沙僧原型)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4、、《西游记》杂剧,也称《西游记评话》,元末杨景贤著,写唐僧取经故事,结构宏大且较为完整,为元杂剧中的宏篇巨制。在元代后期曲坛上,杨景贤的《西游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品。它第一次将民间流传的唐僧赴西天取经故事敷演成六本二十四出大型连台本杂剧,围绕取经过程塑造了以孙悟空为典型代表的一组充满神奇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戏剧舞台和古典文学人物画廊,展示了元末文人带有市民化倾向的审美创造能力,为神魔小说《西游记》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明清小说之一,《西游记》简本之一,与杨致和的《西游记传》齐名。明朝朱鼎臣编辑, 故称“朱本”。此书与吴本《西游记》、杨本《西游记传》先后次序至今不明。但朱本文字粗糙,前疏后密,似非吴本祖本。

6、《西游记传》,明代杨致和编,写孙悟空得道,保唐僧西游,偕猪八戒、沙和尚降妖伏魔,历尽八十一难,终达西天、取经东归的故事。《西游记》研究者称之为“杨本”。梦远按:本书应为《西游记》缩写本,大体记录故事梗概,而并非所谓删节。目的是为了适应文化程度较低的读者阅读,同时也可以降低成本。

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一边求学一边讲经,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高度赞誉,被奉为神僧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历时十七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 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杨景贤的《西游记平话》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洛阳花果山对玄奘取经故事的早期传播和齐天孙佛的神话传说无疑为后来各种版本的西游故事提供了许多原始素材,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西游记》这部文学巨著。《西游记》的成书,又加深了人们对洛阳花果山和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丰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