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文化论坛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西游文化 > 西游文化论坛

探寻西游文化系列(一)

更新时间:2021-12-10 13:04:31点击次数:679次
花果山乡在宜阳西南,原名穆册乡,距县城60千米。辖穆册、玉皇庙、关庄、花山、寺院、大尖、碾沟、刘秀沟8个行政村,而花果山在穆册村北。 流传有这样“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的创世传说,经久不衰。《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曰华山。”这个华山不是西岳华山,而是少典氏祖居地熊耳山伊洛两河之间的华山

探寻西游文化系列(一)

张晓武

 

花果山乡在宜阳西南,原名穆册乡,距县城60千米。辖穆册、玉皇庙、关庄、花山、寺院、大尖、碾沟、刘秀沟8个行政村,而花果山在穆册村北。

流传有这样“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的创世传说,经久不衰。《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曰华山。”这个华山不是西岳华山,而是少典氏祖居地熊耳山伊洛两河之间的华山,称为“岳顶山”,即宜阳的花果山,是有熊少典氏和有蟜氏活动区域。《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这就是说第一代炎帝(神农)生于伊地,主要生活于中原一带。华阳之华,指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今称岳顶山,亦称花山。对于此山,有专家考察认为,岳山位于宜阳县西南,海拔1900余米,为熊耳山主峰,正位于《山海经·中山经》所述诸山之内,所以,岳山就是现在的宜阳花果山无疑。

《山海经》中又说:“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这关如兔丘,服之媚于人。”

远古时候的中原一带,洪水泛滥,伊、洛黄三川汇流,一片汪洋。天帝的女儿姑瑶随父在中原一带和敌人作战,因不忍心百姓流离失所,决心以身分水,她就化作了高山,名叫女尸。山隔开了伊洛两河。而山上的瑶草,也是姑瑶所幻化。这种草的叶子相互重叠,花是黄色的,果实就像兔丝的果实,人吃了这种果实,就会扮相妖媚,得到别人宠爱。人们为纪念她,就将这一带的山呼神女山,也叫姑瑶山。

还有烈女彭娥的故事:晋朝时候,彭家有一女,名娥,宜阳人。一天,彭娥正拿了器具去汲水,听到强盗到家,她就回家与之斗。当然一个女子那里斗得过强盗,后被强盗们缚了,他们带着她走出了一条小溪。在溪旁有一几十丈高的石壁,彭娥见了就以头碰壁,并大喊:“天上的神呀!我那里肯受狗贼的污辱呢…。”话音刚落,那个石壁裂开了一个几丈阔的口子,彭娥就逃进向石壁里。强盗也追着他进去,那个石壁就合拢,于是把那几个强盗磔成了肉酱。彭娥遗下的汲器,也变成了石头,形式像鸡一样,因此后人就把那座山,叫做了石鸡山,这在《旧县志》中顾达的《谒女几祠》有所记录。

还有酒妇女几的故事。女几者,陈市酒妇人也,作酒常美。仙人过其家饮酒,以素书五卷质钱。几开视也,乃长生之术。几私写其要决,依而修之三十年,颜色更少。数岁,仙人复来,笑谓之曰:“盗道无师有翅不飞?”女几随仙人去,不知其所之。所居,即今女几山也。

还有兰香以膊示母,孝感天神而升仙的传说,就是说兰香母病重,兰香救母而断臂让母食其肉,后感动仙人而引兰香上天成仙的故事。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就建有兰香神女庙,此庙建于唐。张耒的《福昌一百韵》中“…日断兰香膊,云藏子晋笙…”就说出兰香断臂的故事。正因为如此女几山便被古人看作是仙人聚集的地方。魏晋时许多名士都曾到女几山修炼,以求成仙,在史册上就有孙登、张轨、皇甫谧等人。“孙登遗迹未全荒,女几山头渠谷长。此去青阳丹社合,仙人应过白兰香。”这是清吕谦恒《送萧山人归宜阳》的诗,是说晋代名士嵇康到女几山访求孙登。而这位清代萧山人也上山,想探寻当年孙登成仙处,而作为朋友的吕谦恒告诉他说:“回去吧!孙登修道的遗址还未完全荒废,不过炼丹的灶已熄灭了,引渡白兰香仙人早已走过了。”唐李贺的《兰香神女庙》、及宋邵雍和张耒等《题女几祠》的诗文,这些均印证了:“兰香神女上升处,遗几在焉。”的说法。也许是白兰香的孝举感动了她的姐妹杜兰香,于是,杜兰香不远万里从湘江洞庭来到中原看往白兰香,这在唐李群玉的《送郑子宽弃官东游便女几》诗中“……回车三乡路,仙菊正堪摘。寄谢杜兰香,何年别张硕。”意思是说走在回三乡的路上看到一女子正在采摘菊花,而此女就象是离别张硕的仙女杜兰香。三乡对面的女几山是仙女修仙成道的地方。据说站在花果山东麓向西望去,就能看到神女几山的剪身,宛如一个风情万种的睡美人,静静地躺地那里,而她伸出的这只臂膊则是上观乡的露膊山。

正是有着这些美丽的传说,而使唐明皇来三乡驿避暑,在连昌宫玩时遥望远处的女几山,让他联想到女几山上兰香神女那风情万钟的美丽姿容,于是就写下千古绝伦的《霓裳羽衣曲》。

花果山众多的神话故事及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她厚重的人文历史,而承载着这份历史的是山上山下众多的寺庙。然而,现在已荡然无存了。

花果山之名始见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这部宋代的地理总书明确记载:“寿安县岳顶山在县西南,又西为花果山。”寿安为宜阳曾用过的县名。至于女几山为什么又称花果山,今花果山庙前一通清代乾隆十五年的碑刻道出了原委。其碑文《重修西佛殿碑记》中明载:“宜邑西南百里许有花果山,即女几山也,昔有神女遗几,故名之,后因多奇花异果,又名花果山。”而这其根源是在唐代。

吴承恩著作《西游记》中的花果山真迹是不是这儿?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想知道这我们得从玄奘谈起。

玄奘,生于公元600年,洛阳偃师陈家沟人,出家于洛阳净土寺。玄奘为了寻找佛的最高真理所在,就西渡天竺(印度)寻佛求学。经过一番磨难最终到了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五年后毕业于那烂陀寺。后在游历印度六年。因对国土的热爱,他最终回归大唐。他的弟子和同仁根据他的历程就编写出了《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而玄奘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在洛陕之间。取经之路是由洛阳起至西安,再从西安向西。

《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根据玄奘西渡求佛得出,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根据《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得出,唐宋时就已经流传于民间。吴承恩是根据元代的《西游记平话》话本进行整理再创作,并带有神话色彩进行艺术再渲染,才得出经典名著《西游记》。

宜阳花果山水帘洞内有师徒四人的泥像,就是根据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故事而塑的。中原西部地区的人们很早就信奉齐天大圣,特别是宜阳花山乡一带,且在宜阳花山庙内有两通石碑:一通为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所立的《重修十二老母殿碑记》,碑云:“花果山水帘洞,孙佛成圣之名山也”;另一通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所立的《建修齐天大圣木暖阁序》,碑载:“盖花果名山,中州福地,实齐天大圣之所从出也。神通显于上古,归真源自唐代。《西游记》中的东胜神州,应指的是以中原(洛阳)之地为中心的‘中国’。傲来国有一山,名曰“花果山”应指的是河南宜阳花果山。

在《辞源》女几山条目后注释为:“在河南宜阳,晋张轨隐于宜阳女几山,即此。”女几山又是道教名山。道教先师,晋代的葛洪曾开列过一个道家二十七座名山的清单,女几山名列第十。

正因如此才引来文人骚客来花果山游玩,如唐寅、白居易、蔡襄、现代的汪国真等各名人骚客均在花果山上均曾所留下许多赞美花果山的词赋。

等下次吧!下次来一定会认真领略花果山的俊美,亲身感受一下人在山上游,云在身边飘的感觉。

 

 

 

探寻西游文化之(二)

张晓武

花果山,又名女几山,系秦岭东延的熊耳山系。地处河南省宜阳县西南部,西北邻洛宁郩山,南邻嵩县白云山和栾川老君山,主峰海拔1831.8米,和岳顶山并立。西有七峪沟,统属花果山系中。七谷水(七峪河),源于女几山的七溪,山中有王母祠,河经麦穗山,向北经七峪沟、头道潭、二道潭、豆腐锅等夹谷、过石门、平南,到平北是洛河口,再东南过七溪注入伊河。龙窝河南源于岳山,经绿疙瘩山、露宝山、香炉山、马寅山等山脚,到张午乡政府汇聚为一,过白叶河、石龙湾,在女几山下经过竹溪、上龙、下龙是洛河,南流入伊河。蚤谷水源出于东女几山谷,往南经旧亭南,再东南注入伊水。”

花果山的形成,早在嵩阳造山运动时期,太华骆地壳层发生褶皱形成板桥。吕梁造山运动时期前阶段广泛喷的安山岩喷发和太华郡内中性岩浆的侵入活动为突出。后期表现为振荡式海侵。加里东运动时期,地壳继续下降,海水增深,晚期又上升形成陆地。海西造山运动,使地壳下沉,形成海相的石资系,二叠系沉积物。燕山造山运动开始,中原西部地区位置的上升为山。中晚期地壳发生大规模皱、断裂和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了较为发育的褶皱带和部分盆地、大断层。喜马拉雅山运动,形成了洛河大断层和渑、宜、洛、伊、嵩县等盆地。西山期造山运动,继续和发展了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形迹。因处于东反射弧南角和秦岭纬向构造带的拉合部,所以发生多次地震。地震的发生又使山与山发生断裂,这就形成了峡谷,七峪沟的形成就是如此。

岳山,亦叫苦山,隋时叫泰山,群众叫岳顶山,也称华山,海拔1643.6米,一侧有七峪沟。岳顶山腰中有云盖寺,据《旧县志》记载此寺是晋咸宁二年建。因有:“建寺云盖,寺成云散”之说,所以取名为“云盖寺”。过了舍身崖就到了通天梯,这里有贞女舍身的故事,很是动听。登台阶二百余层入云梯的台阶就上岳顶顶峰。峰上有一阁,名曰北斗阁,阁中有祖师雕像。站于北斗阁之上可眺望宜阳、洛宁、嵩县三县概貌,远处群山跌宕起伏,环绕山腰间细云层层叠起,弥漫山野。阵阵的山风吹来,山上枝叶随风摇动,云雾夹杂着细雨轻打着岳顶山脊。站在山顶眺望远方,定有心旷神怡之感,如同在云中游一样。如果是早上的话,那又红又圆的太阳冉冉从东方升起,朝霞印红整个天空和山野,此时的心情会将是一种什么样呢?在阁处不远一侧有一圣母庙,庙中有无极圣母(西王母)、黎山老母、三圣母等像几座。

花果山有众多的民间传说和人文故事。流传有三皇“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的创世传说,经久不衰。《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曰华山。”这个华山有可能不是西岳华山,而是少典氏祖居地熊耳山伊洛两河之间的华山,称为“岳顶山”,即宜阳的花果山,是有熊少典氏和有蟜氏活动区域。《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这就是说第一代炎帝(神农)生于伊地,主要生活于中原一带。华阳之华,指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今称岳顶山,亦称花山。华之阳,华南方。即使是西华山,而洛、伊两地间的华山也正处西华东南方,这也不算矛盾。从《竹书纪年》等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知道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又《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姜姓也。母曰任娰,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都初于陈,又徙于鲁。又曰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这一段是说神农部落形成过程。陈地,就是现在的淮、汝、颖、也已经含概了伊、洛等一带的中原之地,后才移到鲁地。也说出女登游华山之阳,于常羊生炎帝,华山之阳,华山的东南方。《路史后纪.炎帝上》炎帝,神农氏伊耆…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炎帝生于伊,建国于耆,以称“伊耆氏。”神农炎帝在伊洛间宜阳的华山,也就是岳顶山一带活动也是情理之中了。而此中的华山也是岳顶山的华山,也是花果山。对于此山,有专家考察认为,岳山位于宜阳县西南,海拔1643.6余米,为熊耳山主峰,正位于《山海经·中山经》所述诸山之内,所以,岳山就是现在的宜阳花果山无疑。也有人说岳顶山上祖师庙的祖师像是玄帝,玄帝也称祖师。而黄帝孙颛顼也称玄帝,也称黑帝。再帝喾建国于中原,都是西亳,而西亳地则是在洛阳偃师,帝喾是颛顼帝的侄儿。从这也能印证颛顼必也在中原生活,也可再推出炎黄二帝等在中原活动的事迹。我们从这种种迹象表明,从远古始祖部落至今的新中国,泱泱中原有着无比灿烂的文化,而中原各地也必有着各自的文化源泉,我们中原人应当为之骄傲。

岳顶上圣母庙的来历是这样,《太平广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王母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在昔道气凝寂,湛体无为,将欲启迪玄功,化生万物。先以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木公。木公生于碧海之上,芬灵之墟,以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曰东王公焉。又以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金母。金母生于神州伊川,厥姓侯氏,生而飞翔,以主元,毓神玄奥。”就是说西王母生地是洛阳一带的伊川之地,先得到东方的真气之后,再到西方吸取精气渐渐成仙。也就是说西王母先在东方女几山中修炼,以后才去西方昆仑山成仙,周穆王八骏马西寻西王母,西王母又回中原和穆王相会的佳话很为传奇,《列子》中有这故事。这样中原地区有王母祠,供奉西王母是很自然的事了,在《山海经》同样也记载有西王母的事迹。《水经注》中也记载:“宜阳山有王母涧,又注入伊水。”宜阳山群也就是女几山系,而女几山中有王母祠多处。

其实西王母是从古中原走向西域的女系部落的一支,这支女系部落不停地游走,走至帕米尔高原,在昆仑山一带形成一国,也就是女子国(西王母国)。周穆王征西时征服了西王母国,以后西王母国就进中原向周朝进贡。这样西王母和周穆王的各种故事就呈现了出来。在《帝王世纪》、《世本》、《竹书纪年》等书籍中有所记载,舜纪和周穆王纪中有记载。

《山海经》中又说:“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这关如兔丘,服之媚于人。”是说远古时候的中原一带,洪水泛滥,黄、洛、伊三川汇流,一片汪洋。天帝的女儿姑瑶随父在中原一带和敌人作战,因不忍心百姓流离失所,决心以身分水,她就化作了高山,名叫女尸。山隔开了伊洛两河。而山上的瑶草,也是姑瑶所幻化。这种草的叶子相互重叠,花是黄色的,果实就像兔丝的果实,人吃了这种果实,就会扮相妖媚,得到别人宠爱。人们为纪念她,就将这一带山呼为女尸山,也叫姑瑶山。

也有兰香以膊示母,孝感天神而升仙的传说,就是说兰香母病重,兰香救母而断臂让母食其肉,后感动仙人而引兰香上天成仙的故事。当地人为了纪念她就建有兰香神女庙,此庙建于唐。张耒的《福昌一百韵》中“…日断兰香膊,云藏子晋笙…”就说出白兰香断臂的故事,《旧县志》中也有记载。李贺也对兰香升仙的故事也进行了歌颂,他写的《兰香神女庙》的诗就是对神女兰的赞美。花果山之名始见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这部宋代的地理总书明确记载:“寿安县岳顶山在县西南,又西为花果山。”

至于烈女彭娥、酒妇女几、杜兰香等等以及孙登、张轨、皇甫谧等修仙的故事,葛洪因在女几山修仙并写有《抱朴子》一书,书中把女几山列入他书中二十七名山之中的第十位,以及杜光庭写的《洞天福地》一书也把女几列入了七十名山系中,这大家肯定知道,在此不必多说。各名人骚客,如唐玄宗、白居易、元稹、李贺、唐伯虎、元好问、辛愿、以及吕氏兄弟等在女几山居住和游玩等的事更多,这也不必再说。此中《西游记》上的事也很多,这在我前文中已说过,也不必细说。

然而,大家更加关注的事,西游记是否与女几山,也是花果山有关呢?我的《西游文化探寻记》中也说过,在此也稍加提一下。

玄奘为了寻找佛的最高真理所在,就西渡天竺(印度)寻佛求学。后在游历印度六年。因对国土的热爱,他最终回归大唐。他的弟子和同仁根据他的历程就编写出了《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而玄奘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在洛陕之间,取经之路是由洛阳起至西安,再从西安向西。

《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根据玄奘西渡求佛得出,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根据《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得出,宋开始把玄奘求学的故事再进行有声有色的描述,并加带了神话特色,于是就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了元代,元人又根据《三藏取经诗话》再得出《西游记平话》和《杂剧西游记》。在1392年朝鲜的《朴通事谚解》和明《永乐大典》中的《泾河斩龙的》都出之元《西游记》中。后来明代中页的朱鼎臣和杨致和根据这些写出《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等。吴承恩再根据以上所有的再进行整理再创作,并带有神话色彩进行艺术再渲染,这样才得出经典名著《西游记》。《西游记》中的花果山之源来之于中原之地,而中原那里有花果山?出之宜阳西花果山,且在宜阳花果山庙中还保存有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同治各个时期的碑文,各碑文中共同提到,并明确指出此花果山乃齐天大圣定居地。《西游记》虽是神话故事,当然书中的齐天大圣也是神话中的故事人物,但是这些故事根源却是来之中原,中原(宜阳)的花果山必是神话《西游记》花果山的源地。

2201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