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文化论坛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西游文化 > 西游文化论坛

研读《西游记》应知道的几个问题

更新时间:2021-12-10 13:04:58点击次数:1026次
一、《西游记》成书前的西行求法史实 目前学术界公认《西游记》为明代吴承恩根据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求法取经这一真实事件,吸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过艺术构思重新排列而写作成书。玄奘(公元602-664年)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姓陈,名祎。十三岁出家为僧。武德五年(公元623年)在四川成都 受具足戒 。为进一步光大佛法,求取真经

研读《西游记》应知道的几个问题

    

 

一、《西游记》成书前的西行求法史实

目前学术界公认《西游记》为明代吴承恩根据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求法取经这一真实事件,吸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过艺术构思重新排列而写作成书。玄奘(公元602-664年)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姓陈,名祎。十三岁出家为僧。武德五年(公元623年)在四川成都 受具足戒 。为进一步光大佛法,求取真经,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随西城商人偷出国境,经河西走廊,出玉门,走新疆北路,越葱岭、过热海,历经艰难险阻但不忘初心,意志坚决,发誓宁可西行半路死,决不东退半步生。四年后到达北天竺摩羯陀国那烂陀寺,投戒贤法师。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往返共计十九年,带回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佛祖舍利150多颗,金檀佛像七躯。玄奘弟子慧立、颜悰撰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贞观十九年春正月,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已亥,见于仪鸾殿,帝迎慰甚厚。“既而坐讫,帝曰:‘师去何不相报?’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法师对曰:‘奘闻乘疾风者造天池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振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每见云翔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于上国,敛躬而敬之,况玄奘圆首方足,亲承育化者也。既赖天威,故得往返无难’。帝曰:‘此自是师长者之言,朕何敢当也。’”帝又谓法师曰:“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玄奘遵太宗命从事佛经翻译计十九年时间,译出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由他口述,弟子辨机笔录成书《大唐西域记》。玄奘回长安时数十万人夹道欢迎,下葬时500里内数百万人送葬、观葬,佛教徒宿于墓地的有三万多人。另外,玄奘法师与唐皇室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他请唐太宗为译经论作序,遭拒绝后再次上表:“圣教玄远,非圣藻何以序其源;鹫岭微言,假神笔而弘远”。他还赞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写的《述三藏圣教序》“发挥睿藻,再述天文,赞美大乘,庄严实相。”武则天生唐中宗李显时难产,祈求佛祖保佑。玄奘上表说见一赤雀立于显庆殿内,“示平安之仪”。李治、武则天让玄奘收李显为徒,玄奘歌颂皇室“如来之有嗣”“再秀禅林,重晖觉苑”。李显尽管没有出家,但大兴佛事。玄奘是唐朝三位皇帝的朋友,即李世民、李治、武则天;一位皇帝的师傅,即李显。玄奘对唐皇室的态度改变了佛教与皇室的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吴承恩《西游记》中关于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关系的描写也受此影响。玄奘的事迹和做法,为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社会各阶层弘扬佛教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也为取经故事广泛传佛、演绎神话,提供了土壤和前提条件。

关于吴承恩的生卒年月,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讲到:约1510年-1580年左右,他一生经历过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嘉庆)、明神宗(万历)五个皇帝。吴承恩从年少时就参加科举,屡试不就。在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一生中唯一一次远行,投靠同乡名宦李春芳。此时严嵩父子当政,嘉靖皇帝长期不理朝政,一心想长生,迷信道教。史料显示吴承恩留京三年,被吏部侯选为浙江长兴县丞的正八品官。干了不到一年时间便辞职,接着到南京纪王府任正八品纪善一职时间也不到一年。尔后吴承恩再也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吴承恩为官时间仅此而已,这可能与吴承恩的性格有关。他在《送我入门来》中写到“狗有三升糖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吴承恩何时开始写《西游记》找不到佐证资料,我的拙作《吴承恩小传》推定为60岁以后至80岁过世这段时间内。明代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3年)金陵世德堂刻印出版《西游记》一书,此时吴承恩已辞世10年左右。

从玄奘法师取经故事到时《西游记》出版发行,确切时间应该界定为900年左右。吴承恩写成《西游记》以前中国历史上都发生过多少次有较大影响的西天取经故事,我闲时收录了一些,可能还有遗漏。现根据手头资料整理如下,以供西游文化研究同志者参考。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由尼泊尔国君净饭王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35岁创立,在天竺北部、中部地区宣扬佛教至80岁时逝世。何时传入中国,史学界有不同说法,《历代三宝记》载秦始皇时有沙门释利方等十八贤者到访,始皇不从,遂禁释利方等。目前权威部门认定佛教传入中国的准确时间应为公元前2年(即汉哀帝元寿元年)。从此就不断有求法僧人或皇室委派僧团西行求法。

一、明帝梦佛,取法首创

牟子《理惑论》说:汉明帝刘庄(阳)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他问群臣,傅毅解释道:“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日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汉明帝就派遣蔡愔 、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到大月氏国(今阿富汉地域)求取佛教经典。蔡愔等人学习了佛经,并获得佛祖释迦牟尼头像和《四十二章经》。后来又邀请在大月氏传教的两名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一起回到京都洛阳。汉明帝刘庄于次年敕令在洛阳雍门外修建一座寺院,这就是白马寺,号称中国的“释源祖庭”。

二、汉僧西行,客死西域

汉魏之际,不少西域僧人到洛阳翻译佛经,传播佛法。还有汉族僧人远行西域求法。僧佑《出三藏记》载:颖川人(今许昌)朱士行是最早的汉族僧人,由中天竺僧昙柯迦罗来为其剃度,时间是嘉平二年(249年)。浙江飞来峰龙泓洞的宋代造像题记称他为“朱八戒”。他“尝于洛阳讲《小品》,往往不通。每叹此经大乘之要,而译理不尽,誓志捐身,远求《大品》。”遂以魏甘露五年(260年)发迹雍州,西度流沙,行程11000多里。既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佑《出三藏记集》载他:“果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六十余万言。”后因年事已高不能东归,遂于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派遣弟子于阗人弗如檀(汉泽法饶)等10人将经书送回洛阳,朱士行在于阗23年,80岁时客死西域。

三、到达天竺,法显首功

第一位真正到达天竺并取回大批佛教典籍的汉僧是东晋僧人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襄丘人)。隆安三年(399年),他带领二十几个僧人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历时13年携带大量佛经由海路回国,在青岛崂山登岸。他以自己求法经历写的《佛国记》中说: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之枯骨为识耳。

四、太后委派,宋云出行

北魏迁都洛阳,洛阳再次成为全国佛教中心。上至皇帝皇后,下至百官百姓竟相奉佛。著名龙门石窟,开始凿建。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11月),胡太后派遣洛阳崇立寺比丘惠生与敦煌人宋云从洛阳出发,经于阗(今新疆和田),越秦岭、入天竺,至乌苌国采诸经论。正光三年(522年)始回到洛阳,取得大乘经典170余部。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洛阳盛赞胡太后建造的永宁寺及佛塔,尔后圆寂于洛河之滨(据当代高僧释刚晓考证地点在宜阳三乡五花寺)。但宋云归国时见达摩“只履西归”,此时胡太后因河阴之变已被投放黄河而死。宋云言及此事,引起皇室重视,开棺后见是空棺,这就是空相寺的由来。

五、学习玄奘,悟空功高

唐代车奉朝,从小对玄奘法师就非常崇拜,立志要到印度求法。唐天宝年间率僧团出使印度,回国时以肚子疼为由继续留在印度。只身在印度42年,得佛祖牙舍利一枚,回国后交于已避难到四川的唐德宗皇帝。德宗皇帝封其为悟空和尚,并把这颗舍利命名为悟空舍利。此舍利不知何因转到儿皇帝石敬瑭手中,石敬瑭密不示人,并语耶侓德光小儿贪得无厌,莫让其知。宋初此舍利在郑州中牟县一寺院被沈恬发现,交于王安石。王安石又交于宋皇室,在山东汶上县修建佛祖舍利塔。2000年左右,汶上县人民政府在此处修建时发现了舍利。(此节内容取汶上县旅游资料)

六、行勤求法,太祖壮行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之初,便诏令“诸路州府寺院经显德二年(955年)停废者勿复置,当废未毁者存之”。欧阳修《归田录》卷载:大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不当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辨 ,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议者以为得礼。赞宁的做法是玄奘的再现。《河南通史》载:乾德年间(963年)僧人行勤带领僧团157人,请求游历西域,学习佛法,宋太祖赵匡胤赐每人3万钱以壮行色。开宝年间又派人雕造《大藏经》,他说:“浮屠氏之教,有禆政治”

二、“三武一宗”灭佛对佛教以及社会的影响

《西游记》书中有法难的记载,笔墨不多。佛教在中国发展史上确实有过四大法难,对佛教以及社会影响较大,佛教典籍中有记载并且还较详细地记述了俱遭恶报的情节。

一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24年-452年)崇信冠谦之天师道,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3月,在三朝元老司徒崔浩蛊惑下坑杀沙门,北魏境内的佛教被彻底剿灭。太平真君八年(447年)拓跋焘所住宫殿遭雷击险些被砸死;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拓跋焘浑身疼痛难忍,怒将崔浩腰斩,诛及五族一百二十多人。太武帝于正平三年(452年)被常侍宗爱弑于永安宫,不得善终,死时44岁。他死后文成帝即位即拓跋睿,下诏复兴佛教,开凿云岗石窟。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洛阳龙门石窟。二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1年-578年),听信道士张宾之说,欲废佛教,遭到僧众强烈反对。北周建国三年(574年)武帝下诏佛道并废。宣政元年(578年)6月,武帝身疮大发而殂,时年36岁。他死后周宣帝淫乱,两年后周静帝即位,大权落入隋国杨坚手中。公元581年,杨坚杀北周静帝,改周为隋。。三是唐武宗李炎(841年-846年),听信道士赵归真之言,于会昌五年(845年)下敕废佛,在全国范围打击佛教,全国拆寺4600所,还俗僧尼26万人,以致佛教元气大伤。第二年唐武宗李炎因食方士金丹疽发于背而崩,时年33岁。赵归真被即位的唐宣帝诛杀。四是后周世宗柴荣(954年-959年),认为佛教不得富国强兵,于显德二年(955年)下诏废佛,毁寺院3336所,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在北伐途中突发脑疽而亡,年仅38岁。6岁恭帝即位,第二年元旦,赵匡胤“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

三、高僧神通吴承恩借用较多

吴承恩写《西游记》,吸收了民间传说、神话和文学作品中流传的有关“西游”的许多故事。这点汗牛充栋的西游文化研究论述很多,说的均有理论依据,令人赞许。但吴承恩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取材和借鉴的并用于《西游记》写作,专家学者论述的不多。在此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浅识。

佛教经典,对于佛祖、菩萨、罗汉等的神通力量有很多详尽说明,并有修习神通、运用神通的具体介绍。记述通神化众的嘉行的主要有慧皎的《高僧传》,道宣的《续高僧传》和赞宁的《宋高僧传》等佛教经典。

(一)身如意通:一是身轻如鸟,空中飞行;二是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是一念能到,心想事成;四是随意变化,此消彼长;五是变化诸物,为我所用;六是能大能小,可达无极。《宋高僧传》记载:唐代邓隐峰禅师,经过淮西见到两军作战,将锡杖向空中扔去,身体飞向高空,交战双方惊奇一僧人在阵上方飞腾,忘记交战。《佛祖传记》记载,天台宗三祖释慧思的弟子释慧威也能在空中,在水上如走平地,能健步飞奔。《高僧传》记载晋代佛图澄用香油涂掌,能在掌中观千里之外事情。还有南朝杯度用木杯过江。南朝僧会不用船过江。还有晋代神僧耆域日行千里。《高僧传》记述揵陀勒所住寺院离洛阳一百多里,天天到洛阳寺院吃午饭,晚上乞讨油回去燃灯。有人抓住他的衣角随行,只听到风响、转眼即到。还有人称“万回哥哥”的唐代神僧释万回,十岁时就能日行千里。《宋高僧传》记载西域来华僧人释难佗,在四川想离开,信众不放,锁在屋里,他于壁缝中走脱。至于变身变物记载的更多,一身变多身,可大可小,还可变为异类,刀枪不入,万毒不侵。晋代竺佛调身不出寺就能把俗家弟子的病妻拉到寺院边救治。南朝释邵硕变成雄狮。沙弥释法匮分身三个寺院吃钣。释宝志被齐武帝关在狱中,却去集市行走。全身变大或局部变化者记载的有《神僧传》上说唐代天台山释普明,身高十余丈比松树还高,《继高僧传》记隋代释慧倪伸臂可达数十丈,南朝释慧思为众人服务手臂达一丈多。《高僧传》还记载南朝释慧思禅师身体大小随意。《高僧传》记载释难陀让人把头割下来钉于柱上,不流一滴血,身体留于席上,照样喝酒,还能唱歌,身体跳舞,手能打拍子。结束时自己把头取下来安上不留疤痕。还有隋代释法喜变成一具白骨。释钦师变成猪到猪圈和小猪玩。《六学僧传》记载隋代释智旷双膝被击筋断骨碎,照样完好如初。更离奇的是《释氏通鉴》载一比丘尼洗澡时自己把肢体截断,肉一块块割下来,再装上变回女儿身,告诉偷看的晋司马恒温,如果谋反就如此,吓得司马恒温打消了谋反的念头。还有僧人在热水中洗澡、死而复生的记载。

(二)天眼道,一是能看到天上地下六道众生,二是能看六道众生生死轮回情况,可预知未来。

(三)天耳道,能听见千里之外人说话。还有宿命通、他心通等。

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对于俗人不可思议,而对于佛教而言则都是事实,依理依规。吴承恩《西游记》中孙悟空自身诸本事以及闹天宫、斗诸妖故事大都与佛教经典中记载的神通之事类同,有些几乎是原版照抄照搬。吴承恩为《西游记》需要梳理整合,巧妙安排,大胆借用,使《西游记》一书更吸引读者,更具神话特色。